刚柔并济情法兼容
——记上海市申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珊南律师
作为一名律师,她信念如一、孜孜以求;作为女性,她爱心如歌、柔情似水。事业上她寻求公正;在生活中她兴趣广泛。她犹如绽放在律师界的玫瑰,刚强柔美。女性特有的耐心细心和品位书写了的精彩人生,她就是葛珊南律师。
先做律师、又做记者、再做律师,她用手中的笔和智慧、更以正义和勇气为弱势妇女、儿童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翻开一个案卷,我们看到的是一串闪烁着哎的光芒足迹。
一、一份执着,改行当记者以求“曲线救国”
1978年初,葛珊南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考入复旦大学分校法律系。毕业后的1983年初,她被分配到闵行区法律顾问从事律师工作,从踏入律师行业的那刻起,葛珊南就为自己确定了认真做好每一个案件的做事原则。由于80年代初期,我国的法律很不完备,仅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得到严格的执行。法律界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使这个刚刚踏入律师业的“小女生”陷入迷惘。
恰逢当时上海广电局招聘记者,葛珊南希望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记者的职业去帮助更多的人。经过层层考核,1984年底,她顺利的进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了一名政法记者,她住在电台的宿舍里,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最多时一个月竟发了92篇稿件,打破了当时电台的发稿记录,获得“全国广播好新闻一等奖”1986年葛珊南又成为《中国妇女报》上海记者站的首任站长,发表了大量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文章,曾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好新闻三等奖”。采访写稿之余,她的心中常常涌现自己要切切实实为妇女、儿童维护合法权益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促使她后来成为一名在妇女、儿童维权领域有特殊专长的律师。
二、一个信念,回归本业再续“律师情缘”
1999年初,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法治环境的初步形成。葛珊南又重新回到了令她难以割舍的律师行业,从兼职律师回归专职律师队伍。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几年后,葛珊南以44岁的高龄考上复旦大学攻读在职法律硕士。
或许是因为在《中国妇女报》12年记者的从业经历,使得她特别了解女性在面对婚姻困境时的软弱与痛苦,也特别钻研婚姻继承等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法律。正因为如此,在她的周围总是不断有弱势女性寻找帮助。近年来,葛珊南律师每年承办的八、九十件案件中,将近一半都是离婚案件。这种案件往往比较琐碎,收费又不高,但是她始终都是尽心尽力去对待每一个案件。在新婚姻法颁布的2001年五月,葛珊南律师成功代理了上海第一例重婚案件。韦某因丈夫与她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欲起诉其丈夫重婚,便慕名聘请葛珊南律师为代理其进行刑事自诉。由于当时新婚姻法刚刚实施,对于法律的解释及判例无处可寻,但葛珊南律师勇于挑战,经过详细的专业分析、认真的调查取证,终于使法院支持了韦某的诉求,认定其丈夫的行为构成重婚。在其后的离婚诉讼中韦某也获得了精神赔偿。
十年来,很多在别人看来既无高额律师费可收取、工作量又很大的婚姻、家庭案件在葛珊南律师的努力下,一个个迎刃而解。
葛珊南还刻苦研读最新的家庭婚姻法律,常常在《上海律师》、《上海妇女》等杂志发表理论探讨或司法实践感受等文章。
“这么多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些弱势妇女和儿童的困顿与无助,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她们,使她们摆脱困境和痛苦。”葛珊南律师就是这样时刻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妇女和儿童。她还常常去社区为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为社会的和谐做贡献。
三、一种态度,真诚浪漫演绎幸福生活
作为上海女记者合唱团成员的葛珊南律师,曾经随团出访澳洲、欧洲、美洲等地演出。对于生活她永远都那么有激情、自信、豁达。或许是职业生涯看到了太多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她对婚姻有一种惧怕的心理,她曾经一度认定自己会做个“单身贵族”,不会卷入婚姻的是是非非。直至已近不惑之年,她才与从事文学创作的先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中年得子的葛珊南律师对于与家人、孩子相处的时光总是倍感珍惜,正如她说,只要看到儿子就像看到了一种期盼,就会有莫名的开心,就会有动力想多做点事,给孩子树立榜样。“有了孩子后,我办离婚案子会比过去更有耐心,更加注重孩子的合法权益”葛珊南如是说。她就是这样用真诚演绎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又促使她更加努力地生活。
近年,葛珊南律师获得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及“上海女律师二十年发展突出贡献奖”及“徐汇区司法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理在先、法在后、情在其中。葛珊南律师用理性和激情验主义着自己职业的角色,绽放着铿锵玫瑰艳丽的色彩。这是一个优秀女律师在律师从业的道路上奉献着社会的情怀和责任。